近一位朋友问了我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:一家50座的桌游吧,可以覆盖人口大概有多少?或者换个角度,某个一、二、三线城市,每多少人口拥有一家桌游吧算是正常的市场饱和?综合来说,就是个“市场前景评估”的问题。 我犹豫了一下——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一个通用、准确的方式去估算。如果某个行业,在国内外市场环境中,已经是相对普及、成熟的状态,像麦当劳、沃尔玛、7-11这种,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市场积累和数据统计,也许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市场分析,比如一家店的辐射半径有多少公里,支撑多少万人日常消费的店面需要多大营业面积,多家分店之间相隔多远才能全面覆盖又不会彼此冲突。 但是桌游行业在国内,目前还处于另一种状况。 城市对比 以上海市为例,上海的桌游业在全国范围内,算是开发程度比较高了。我出去路边吃饭、理发的时候随便找人聊聊,提到“桌游”,知道的人很多,不知道的人也不少,总体来说二三十岁的青年人“没玩过也听说过”的居多。在人民广场、徐家汇、中山公园等知名商圈周边逛逛,桌游、密室、轰趴馆这类广告抬头不见低头见。全市范围内巅峰时期有近两千家店,但那是不正常的爆发期,做不得准。经过数年激烈竞争,有吞并的,有倒闭的,有转型的,依然幸存的网上随便搜搜也有几百家。刨去一些只是挂名的咖啡厅、休闲吧、“免费桌游”等,专业在做桌游服务的,粗略估算至少也两三百家。老牌子的FF开了近十年依然人满为患,汇佳这种连锁型的也时不时又开一家分店。 对比一下,同样是一线城市,北京,作为一国之都,无论城区面积、人口数量、文化素质、消费能力等各方面,怎样看都不会比上海差。我自己在北京参展时顺带考察过几次,虽然看到有那么几家店面如“一刻馆”等生存发展还不错,但总体感觉无论市场环境还是开发程度,跟上海差别都挺大的。如果仅用数据对比,这两个城市的统计结果怕是很难互作参考。 行业对比 有三个行业可以做参照。 一个是网吧,会去网吧的人,包括学生、民工,哪怕是低档次的小网吧,至少都有一些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,而非追求纯物质享受。 第二个是连锁咖啡厅,如星巴克这种,氛围相对更“雅”一点,所谓小资情调,跟人见个面聊聊天,碰个头开个会。 第三个是KTV,典型的年轻人聚会场所,价位普遍较高,啤酒超市5块钱随便买,KTV里十几二十元一瓶(价格我随口说的,根据各地情况调整),一开就是一打。 桌游吧大致介于这三者之间,更偏向于咖啡厅一点。比“小清新”更热闹一些,相对于纯粹游戏娱乐,桌游的社交、聚会味道更浓厚。 此外,专业的桌游吧有别于“狼人吧”、“杀人吧”、“三国杀吧”。无论人员素质、项目品种和服务质量,两者都无法相提并论。这里并不说谁高谁低,只是风格方向上的差异。 同业密度 单以“养一家店”来说,我个人感觉并不需要太担心密度问题。有的行业怕扎堆,但桌游吧其实不是很怕扎堆。同样以上海为例,像人民广场、中山公园、徐家汇这类著名商圈,类似“XX一条街”这样的“桌游一栋楼”并不罕见。一栋楼里少则三五家,多则十几家店,彼此竞争有么?自然是有的。但周末进去瞧瞧,每家店的上座率却也不低,“对不起,坐满了,要么您稍等会儿”也是有的。这些店家都聚集在某个消费娱乐商圈周边,算是整个商圈的一部分。顾客想要玩,只要到了这附近,不去这家也是去那家,总有一家能吃下。 再举个例子,假设我想买个文房四宝,我自己住在浦东新区,首先想到的会是家附近的文具店,下楼走路来回也不过十来分钟,图个快捷、方便,稍微贵点也无所谓。如果在店里没找到合适的款式,下一步大概就是往福州路去了——坐车单程至少一小时,图的是个专业、齐全,无论什么需求应该都能满足。前者一般不超过日常购物步行距离,后者只要不是远到离谱基本都在可接受范围。其他事情也是类似,我有某个需求,先找“离我近”能简单快速解决问题的地方,如果不行,就找那个“无论如何一定能搞定”的地方,甭管多远也得去了。 出行范围 不同的地区,有不同的生活习惯,活动范围差异很大。上海市为例,一般随便去哪儿玩玩,平均单程60~90分钟交通时间都算正常,地铁4号线半小时刚绕了半圈而已,超过2小时才算是远的。北京也差不多,开车出门三环上随便堵堵就是45分钟。换到三线城市东莞,公交半小时都跑出市区了。 当地习惯的交通方式不同,差别也很大。同样一小时路程,走一个小时,自行车骑一个小时,公交15分钟换地铁30分钟再步行5分钟等10分钟电梯,还是开车30分钟过去花15分钟在三条街外找到地方停车? 真要找参考,可以看看附近大的商圈、购物中心、咖啡厅等同档次店家,在相应时段的人流量。但要注意,桌游吧的闭店时间普遍比商场更晚一些,尤其是周末,很多人会玩到深夜,晚上九、十点钟之后是否还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夜班车会不会一小时一班?像我以前所在的店里,墙上有块小板子,写着附近几条地铁线路双向末班车时刻,以及从店里出发可能步行几分钟才能进站——万一后计分不小心多花了5分钟,没赶上车,打个出租随随便便就要三五十块钱,这还是市区范围。在我店里坐几个小时,人均差不多也就是几十块钱。 反之,假设某个三线小城,三更半夜街面可能没什么正经出租车,但路口拐角总有那么几辆摩托车候着,五块十块的哪儿都能去,这方面就不是大问题。 关于客源 可以简单估算一下:满员50座的店,按平均五到八人一桌,同时多能接待六到八桌。如果翻桌率平均达到2,一天就是十五桌,翻桌率3就是一天二十桌,粗略估算一百多人次。一个周末算2天,就是两三百。除非这些人都是桌游狂热爱好者,否则很难保证每周都出现。假设预期平均2周左右聚会一次,半个月轮换一圈,总体数量还要再乘2。也就是每个月平均要接待七八十拨顾客,大约五百人,一千人次(把这个数字乘以平均客单价,就是店面月均流水啦)。当然无论店做得再好,老顾客总是会不断流失,所以还要不断开发新客源,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。 要开发五百名长期顾客,看上去好像难度不低,实际上只不过是七八十拨顾客。每拨人通常是由一名核心(发起者和组织者)加若干个他或她的朋友组成,朋友常换而核心不常换。这家店满打满算,只要能抓住七八十个核心组织者,就能保证每个周末都满座,只要人均消费额不太低,基本上就稳赚不赔啦。 这些人哪里找?打开每个合伙人的通讯录,把小学同学、初中同学、高中同学、大学同学、街坊邻居、亲朋戚友、前同事、前女友们全部扫一遍,给所有的女性挨个打电话“哎呀好久不见我近新开了家店X月X日开业庆贺邀请你们全家过来玩玩给你们特别优惠……” 市场开发 如果仅以城市面积、人口密度等数据来估算,任何统计结果在乘以一个偏差极大的“市场开发度”后,都失去了意义。以万智牌为例(我不追版本好多年,以下数据都是十几年前的),大概在2000年左右,万智牌有官方的期刊杂志,每期后面都有全国经销商名录,每家店就是一行店名、地址、联系电话。像华东、华南、华中等地,一二线的中心城市可能有三五家店,少的一个省也就六七家店,几个省加起来大概半页纸。只有北京市,一页不够,翻过去还有半页。全国牌店名录总共三四页,北京就占了一页半。单以人口、面积、经济实力等方面看,北京市再怎么牛逼也不可能压过人家几个省加起来,这就是市场开发度的差别。 极端一点,以我居住的小区为例,一家三四口人,一层四户,一门六层,一楼两门,共计一百多人。五六百个顾客如果都聚在一起,也不过就是半个小区四栋楼而已。也就是说,假设我能把他们全部开发成顾客,养活一家店只要半个小区就绰绰有余了。当然这只是极端理想状态,实际生活中这些人肯定分散在各处,那么怎样把他们从各个地方找出来,让他们知道“这里好玩,又很健康,比别的地方都要好,价格还不是特别贵”,就要看市场开发的具体情况了。 市场估算 怎么估算当地的市场潜力,我有个土办法:哥儿几个搬张凳子坐在路口,来往行人挨个盘,“这个人我能搞定”,“那个人怕是没戏”。从下午到晚上,数一数无论男女老少总共过去多少人,其中有多少是自己有把握抓得住留得下的,把这个比例乘以平均出行范围内的有效人口,就能得出潜在顾客大约有多少。 但这个统计结果不能直接用,否则很容易过高预估市场前景,把情况看得太乐观。抛开“眼高手低,想抓没抓住”的因素,一则潜在顾客既然是“潜在”,自然就需要有个开荒的过程,才能使他们从潜在成为真的顾客;二则就算开荒成功,也未必揽在自家店里,说不准就替同行做了嫁衣;三则哪怕抓得住留得下,本地没有其它竞争对手,也并不代表此人就真的要花心思去抓——真正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琢磨的优质顾客,很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。 潜在顾客 假设有一百名潜在顾客,你也有信心把他们都开发出来,但其中真的值得花心思去开发的可能多只有二三十个,甚至更少一点,只有十来个。剩下的大多数,乃至于绝大多数,消费能力和消费心态都不够理想,这些人就算真能开发出来,也不要亲自去做,因为不合算。可以让这些潜在顾客继续潜在,或者交给其他定位更低的同行去开发,那些辛苦钱不妨让他们去赚。 另一方面,假设在我们面前,现在站着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,从来不玩游戏,更没听说过桌游,平时连麻将扑克都不怎么碰。如果你觉得“这样的人明显不是我的潜在顾客嘛”,那这个市场就饱和了;如果你觉得“嗯,这就是我的理想顾客,我不仅要去开发她,还要开发她丈夫、儿媳、孙子、孙女、全家亲朋戚友、同事同学、居委会全套班子……”,那这个市场就还没饱和。 像学生、白领,这种每个人都能看到的顾客群体,属于“只要给了机会不用努力他们也会自己把自己开发出来”的类型。能赚本来就会赚到的钱不算本事,把别人觉得赚不到的钱揣进口袋里,才是真正的打开市场。你能想象四五十岁的大妈,呼朋唤友来店里玩得不亦乐乎吗?六到八十岁都是我的潜在顾客。 |